第三届老龄中国发展大会“老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传播”高端圆桌顺利举行
来源: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更新时间:2023-12-25阅读次数:

2023年12月17日下午,“老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传播”高端圆桌在复旦大学智库楼106A举办,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举行,上半场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朱勤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张震教授主持。

 

上半场


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局长周小平的演讲主题是《大城养老浦东样板的探索与实践》,他指出,浦东面临高龄户籍老年人口规模大与增长幅度大的双重挑战,通过构建“1+N”政策支撑体系、发展养老产业与促进数字化转型、强化养老机构综合监管等,着力满足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主动对标对标浦东引领区建设任务。


太原市老龄委常务副主任郝建业的演讲主题是《坚持老年教育“四结合”,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他认为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太原市坚持将老年教育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老龄健康教育和文体艺术系列活动四方面相结合,推进老年人口的高质量发展。

 

 

丽水市民政局局长胡晓红的演讲主题是《丽水山区农村养老的实践与思考》,她指出丽水养老存在供给半径长、服务成本高,支付能力弱、消费意愿低,人员流动大、家庭功能弱,专业人才缺、设施运营难四大问题,通过打造乡镇养老服务枢纽平台、建立数字平台、实施驻点式、流动式、组团式和上门式服务等,致力于把养老服务送到山区老人身旁。

 

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局长徐佳的演讲主题是《杨浦区“幸福养老”事业的发展实践与未来展望》,她指出杨浦区围绕“四高城区”建设目标,以打造“幸福养老”事业为抓手,从设施建设“一幅图”、发展协同“一盘棋”、传递温度“一份餐”、智慧赋能“一张网”、护老扶老“一群人”五个方面,推动杨浦养老事业从量的发展转化为质的提升。


太仓市民政局局长张跃忠的演讲主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的突破路径与县域探索》,他对当前社会工作发展发出“五问”,介绍了太仓县域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并提出老年社会工作发展面临转型,太仓通过宏观层面的老龄社会政策创制、中观层面的社会参与和服务及微观层面的老年赋能发展与专业照护,实现老年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苏州市吴江区民政局副局长王志萍的演讲主题是《吴江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她指出,吴江作为总书记亲自谋划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示范区,已实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健全、设施全面发展、模式多位优化,未来将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壮大养老服务中坚队伍、自内向外构建老龄工作格局。

 

宁波市北仑区民政局副局长石旭兆的演讲主题是《破解农村养老困局的北仑做法》,他指出,在人口结构、服务供给、市场培育方面农村养老面临的困难凸显,北仑通过打造有别于城区的、可持续的养老服务发展体系、构建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和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互助体系,实现家社互嵌、线上线下等创新,托举农村养老精彩夕阳。


 

与谈人宁波市民政局副局长邬骏跃指出,宁波同样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且农村老年人口占比更大,面临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应当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和家庭第一责任人的格局,实现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升级。


与谈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翔指出,当前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床位空置、照护人才短缺,更在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收住失能老人、特困与养老金衔接、人口调查统计口径与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等细节方面存在矛盾和悖论,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下半场


《中国人口科学》编辑部主任牛建林研究员的演讲主题是《浅谈科学研究如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服务——基于学术发表视角的观察与思考》,她从科学研究需要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值得反思或警示的地方和如何做四个方面展开,指出要警示从二手数据寻找研究问题、研究结论脱离现实、指标、模型和方法的盲目借用等现象,基于现实正确认识老年问题,开展老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副编审陈艳华的演讲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她认为当前学术论文应兼具有学术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在研究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互相构成的关系,并强调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已经在性别、家庭、老年领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未来期待相关领域的投稿。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申琦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公共传播如何构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共识》,她聚焦有关老龄的共识及共识面临的问题,强调应从发挥大众传播引领作用、增强主流媒体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发挥社区传播动员的作用、线上线下有机互动,同时发挥家庭传播协调作用,激励代际支持与互哺来凝聚共识。

 

华龄出版社负责人、副编审周宏的演讲主题是《老龄出版在养老中的作用和意义》,他例举了几类有关老龄话题的大众出版、专业出版与学术出版案例,指出大众出版应以引人入胜的作品使正确的养老理念和文化深入人心,专业出版的关键需要以权威的政策解读、行业数据等活跃行业实践,学术出版应以大型丛书为载体形成品牌、交流互动推动学科建设。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胡湛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中国式养老与地方经验》,他提出对于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中凝练“中国方案”,以有效有序“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考,阐释了宁波市北仑区和苏州吴江的经验,强调从地方经验过渡、逐渐探索中国的养老战略。

 

与谈人《人民日报》内参记者翁宇菲讲到内参稿件的呈现方式,特点在于五个方面,一是要有问题意识、要讲真问题,二是要结合实际、结合国家发展现,三是稿件篇幅短小讲练、具有针对性,四是语言去专业化、用通俗精简的语言表达,五是要有真实案例做支撑。

 

与谈人《治理研究》编辑部主任徐东涛强调,期刊是学术共同体重要的一环,期刊在影响学者、学者也在影响期刊,二者属于共同进步的关系,同时他表达了对广大学者的期盼并欢迎来稿。


 

与谈人《人口学刊》编辑部主任李新伟表示,多数期刊希望能把科研结果尽快地呈现出来,经过论坛认识到期刊应该看到更多的维度,期望未来期刊选题与关注领域能突破传统,挖掘更多方面。



与谈人《老龄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魏彦彦指出,出版单位对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青年学者的发文机会较少,希望能跟未来可期的青年学者共同成长,扩大老龄科学的影响力。



(通讯员:骆潇蔓、张钰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