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下午,第三届老龄中国发展大会“养老保障与老龄社会创新”高端圆桌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由南京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友华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张文娟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晓婷,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路锦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养老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兵,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于一凡,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红亚,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丁志宏,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周建芳,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韩振燕,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韦艳,共十一位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石智雷,复旦大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赵德余,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研究中心教授郝勇,河海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黄健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田文华,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保学科负责人、教授朱海龙对发言开展与谈。
黄石松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全面提升基层养老服务能力——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发言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米”的落地问题。
徐启华会长的发言主题是《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发言介绍了上海市智慧养老的实践、瓶颈与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刘晓婷教授的发言主题是《长护险背景下养老机构护理员的群体画像》,发言从长护险和区域差异的视角探讨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健康和职业发展等情况。
路锦非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科学定位与衔接机制》,发言提出在第一支柱保基本和第二支柱提水平的基础上,第三支柱应明确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
刘建兵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老龄社会创新:分析框架与案例》,发言重点关注智慧养老技术与制度协同发展。
石智雷教授认为养老服务想要做好,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的关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赵德余教授指出,政策起点应该是公平正义的,要先考虑政策的道德性,再考虑可实施性等。郝勇教授认为,无论是做政策还是做研究,都要逻辑自洽,并提出老龄社会中很多概念仍需正本清源。
于一凡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建成环境与健康老龄化》,发言从城市规划的学科视角,探讨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董红亚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看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发展路径》,发言梳理了公办养老机构从事业单位改革、公建民营改革到国企化改革的脉络。
丁志宏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我国老年家庭金融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言从五个维度测量了老年人家庭金融健康水平,并探讨了个体、家庭和地域因素对金融健康水平的影响。
周建芳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医养结合人才发展困境与进路》,发言聚焦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护理员和医疗团队人才发展的背景和困境,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路。
韩振燕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农村互助养老实践样态及发展路径》,发言根据福利生产协同理论,从协同和认同两个维度分析三种互助养老实践样态,并提出行动响应路径。
韦艳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展望》,发言介绍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实践和探索创新,并提出了发展展望。
黄健元教授梳理了健康老龄化概念和理念的发展脉络,并认为智慧养老发展要关注技术与社会的互构。田文华教授认为,把握好问题和需求、加强顶层设计、高质量发展是医养结合未来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朱海龙教授互助养老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养老服务能否产业化则是仍需商榷的问题。
(通讯员:王尚慧、艾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