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老龄社会治理”高端圆桌成功举办
来源: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更新时间:2023-12-21阅读次数:

2023年12月17日下午,第三届老龄中国发展大会“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老龄社会治理”高端圆桌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205会议室成功召开。高端圆桌分上、下两个半场举行。

上半场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顾宝昌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老龄心理与行为实验室主任郭秀艳教授点评。下半场由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点评。来自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研究员、河北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王金营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童玉芬教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王广州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陈卫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菊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石人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孙鹃娟教授、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吴帆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李强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郭卫教授等多位专家和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论坛上半场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主持,共有六位老师分享最新思考和研究。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他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趋势呈现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双低”的少子化,老龄化和高龄化,以及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人口集聚和收缩并存的现象。关于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下降”背景下,我国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同时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发挥数量红利、人才红利、健康红利)与双循环发展格局,提高人口消费能力,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将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人口问题紧密结合,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完善人口政策、积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河北大学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王金营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家庭社会网络类型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他从消费理论的变迁谈起,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CGSS数据,识别出四类居民社会网络类型,研究发现与网络成员规模较少、成员联系频率较低的“限制型”社会网络相比,网络成员规模较多、家属及亲友联系密切的“家庭型”、“多元型”和“亲友型”社会网络均有效地促进了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的提升,并具有收入、年龄和地区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居民的各类消费比重中,仅有食品消费比重、服装消费比重、住房消费比重、医疗消费比重和交通消费比重受到了社会网络类型的显著影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童玉芬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快速老龄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她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出发,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手段与工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人口高质量的核心要义是人口素质的提升,本质特征是人口规模,结构,分布及素质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均衡。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老龄社会,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关注老年人本身,应该注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素质的提升,同时从幼儿教育、劳动力教育、到老年教育,全方位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时间银行和老龄社会治理》。他指出,现在很多的为老服务都是单方向服务提供,但社会治理中更多提到的是“共建、共享、共融”,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提出,除了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时间银行”则提供了第三种道路,风险共担、道路整合、互济互助,建立一个以信任为核心的友好社会。时间银行将“时间”和“公益”挂钩,倡导社区成员把闲散时间加以积极利用,帮助有需要的人,把帮助所付出的时间存储起来,当自己有需要时从中支取“已存储时间”。为鼓励更多服务供给主体参与到时间银行服务工作中,增强供需双方匹配度,切实提升有需求的老人服务被响应的概率,应最大限度吸引各类人群成为志愿者。最后,他提到,作为一种创建养老互助新模式,“时间银行”不仅能够缓解养老负担,还能够积累社会资本、整合社会力量,引领志愿与互助新风尚。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王广州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在校受教育人口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分析》。他指出,当前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人口结构、数量和变化趋势进行规划建设的,因此年龄结构变化对于各级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使用人口普查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孩次递进人口预测方法,进行了年龄别的在校人口规模的估计。预测结果显示,在校生总量将从2.58亿下降到2035年的1.69亿,小学阶段的在校生的下降尤为明显。最后,他也提到,青壮年劳动力总量加速下降,优质人力资源占比降低,但人口总量下降有利于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学龄人口规模下降也有利于提升人均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陈卫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转变》。他指出,健康转变是对人口转变理论中死亡转变维度的深化,与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研究中按照传染病、非传染病、伤害三大类死因,考察年龄结构转变对于疾病死亡率的影响,其中对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影响呈现不同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数据的模拟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于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具有较大的冲击,也带来双重疾病负担的挑战。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顾宝昌教授和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老龄心理与行为实验室主任郭秀艳教授对六位发言人的演讲展开了一一点评。顾宝昌研究员提到,六位发言人从健康转变、社会服务、人口年龄结构预测等发面切入分析问题,但也应进一步注意数据的使用和分析方式。郭秀艳教授则从心理学的角度,与大家一同探讨了在心理学视角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相关问题,更好地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论坛下半场由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主持,有六位专家分享研究成果。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菊华教授分享的题目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积极老龄化关系研究》。她指出,老龄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积极老龄化相辅相成、彼此成就;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离不开人口高质量发展。发言从中国迅速增长的老龄化问题切入,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积极老龄化的根本保障”“积极老龄化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支撑”“以积极老龄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石人炳教授分享的题目为《中国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农村老龄化与老年照料》。他指出,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格外突出,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强”的特点,并给老年照料带来新的挑战。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有更广视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更有力度,以实现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这其中,重要的是解决政府支持弱,市场盈利弱;多亮点打造,少普惠推广等问题。要打造就地小型养老院、家庭托老点,实现从互惠到互助的照料模式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孙鹃娟教授分享的题目为《家庭视角下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探索》。她和研究团队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入手,从供需两端对养老服务高质量服务开展理论探究,并运用2018年和2020年两期CLAS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倍差法(PSM-DID)探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于老年人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效应。最后提出四条家庭视角下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分别是:注重内生式家庭功能的维护,加强家庭能力建设;实施促进家庭成员整体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加大对家庭照料者的多元化支持;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与家庭养老的有机融合。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吴帆教授分享的题目为《数字时代的家庭代际情感联结:实现路径与运行逻辑》。她的研究聚焦于数字化时代下,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介对家庭代际情感联系产生的具体影响。研究显示,在社会流动频繁、代际居住分散化的背景下,网络媒介成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一种新的方式,可以跨越空间距离实现即时、可见的交流,并增强家庭情感联系。而这种影响受到家庭背景、个体特征以及面对面互动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线下互动发挥着负向的调节作用,这意味着线上交流不能替代线下的情感交流和情感支持,因为面对面交流和直接的情感支持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而这是线上交流无法完全替代的。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李强教授分享的题目为《我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时空演变》。她使用2010年和2020年六普和七普中老年人的健康数据,采用Sullivan法和反事实法,分析我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时空演变。2010-2020年我国老年人的余寿、健康预期寿命均呈现增长态势,遵循病残压缩模式。死亡率下降和健康率上升共同促进了健康预期寿命的增长。健康预期寿命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和省际差异,城市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高于农村,但是其改善的速度慢于农村。健康预期寿命从东向西逐渐递减。这十年是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十年,与我国社会经济的伟大成就息息相关。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郭未教授分享的题目为《媒介使用视角下的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与主观福祉》。他指出,数字化时代对于老年人口社会福祉的关注需要从社会互动模式的改变谈起,并需要特别关注于媒介视角下的社会参与幸福感之间的具象关系。以此,借助于特定的抽样调查数据就能从实证维度解构出影响机制黑箱中的部分路径作用。最终基于此的证据为本的研究结果就能为政府在健康中国2030的远景目标下建构特定的政策体系提供应然指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对六位发言人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左学金研究员提到,六位发言人的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议石人炳老师对于农村资金的筹集和规模化运作可能,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人口迁移等方面作政策性思考。建议孙鹃娟老师从家庭养老作用发挥的配套政策入手提供作更多研究。建议吴帆老师在研究中加入居住距离的测算。李建新教授则对几位发言人在数据使用方面的代表性和规范性进行了肯定,并鼓励大家加强理论研究,同时要警惕时代命题陷阱,关注、思考真问题。




(通讯员:孙天怡、尹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