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举办的第三届老龄中国发展大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主旨演讲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题,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教授主持。来自浙江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医院和复旦大学的学者教授出席本次大会,分别从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相对贫困状况、中国式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应对、中国式现代化与老年人健康保障、老龄社会健康风险与韧性治理、医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考和老年人的数字生活等视角做精彩发言。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和南开大学原新教授对发言进行了总结与回应。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相对贫困状况》。发言围绕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转变、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相对贫困现状、解决农村老年人相关贫困的路径三个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李实教授在发言中指出40年来中国减贫成效显著,但是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仍旧存在。因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解决农村老年人相关贫困的路径:一是要实施长期的缓解相对贫困的发展战略,把解决农村老年贫困作为优先战略目标;二是要提高农村养老待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三是要实行贫困老年人的免费医疗制度和大病生活救助制度;四是要鼓励家庭养老,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子女赡养老人;五是要放开农村宅基地转让限制,让老年人获得财产性收入;六是要彻底放开户籍制度,鼓励农村老年人定居城镇,减少农村常住老年人口;七是要让城镇保障房政策惠及外来人口;八是要为低龄老年人创造就业创收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应对》。杜鹏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当前国家已经对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作出明确部署,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首要的发展路径,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建设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了制度保障,未来要进一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以数字技术提升老龄社会治理水平。他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首先要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其次要推进中国特色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三要发挥人口老龄化应对政策的协同作用,第四要以家庭支持为重要依托,第五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第六要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第七要支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老年人健康保障》。李玲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医疗需求持续增加,卫生总费用支出增速不断攀升。因此,中国式健康保障模式要探索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健康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进行制度创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百姓需求的健康保障模式;其次是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智慧健康体系;最后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李树茁教授的发言主题是《老龄社会健康风险与韧性治理》。发言围绕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老龄社会与健康风险,老龄社会健康风险韧性治理三个方面展开。李树茁教授在发言中提到,我国老年人健康现状存在着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失智率高、带病生存期长、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医疗服务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而老年人健康问题具有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不可逆性、影响的全面性与复杂性、健康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性以及发展趋势的可预测性四大特点。基于上述分析,他建议构建老龄社会健康风险韧性治理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治理体系,预防与后果治理并重,提高个体与治理体系韧性;二是构建多元主体分级治理体系,提高各主体在老龄社会健康风险中的韧性,实现健康风险的平稳应对;三是建立公平、普惠、分级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其他老年政策,提高社会层面的韧性,从而通过吸收风险减少社会风险放大效应引发的其他问题。
华东医院院长保志军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公立医院在当前社会老龄化的应对和思考》。保志军教授在发言中提到,目前我国老年医学发展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尚未建立起真正的老年医学专业学科,老年健康和医疗专业队伍匮乏;二是老年医学研究方向多是单病种的,但老年病多为综合症,多系统多病共存;三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学交流平台,例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合作和交流;四是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基于上述分析,他提出从战略方面要进行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从而做到提高临床解决疑难、危重病的能力,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临床教学能力;同时,要鼓励主动健康管理,积极应用新兴科技;最后,要将对老年病的关口前移,充分利用有效医疗资源,提升关口前移的简捷性和易行性。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教授的发言主题是《“负责任的算法”与“更友好的社会”:反思老年人的数字生活》。胡湛教授在发言中提出,已有共识的三种“数字鸿沟”:接入鸿沟可以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使用鸿沟可以通过数字设备普及和技术优化来解决;知识鸿沟可以通过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来解决。但由于大数据大模型的崛起,正在出现的是权益鸿沟,目前尚无有效解决方案和治理工具。在权益鸿沟的背景下,老年人可能面临着数字诱捕、隐私泄漏、毒性语言、情感慰藉冲突等方面的问题。传统类型数字鸿沟正在被不断填补,当前老龄社会数字应用呈现“算法侵害”和“算法风险”,“不负责任的算法”正给老年人口挖出新型数字鸿沟,即将形成重大治理命题,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友好的社会”——老年数字友好型社会。
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总结点评,他表示本次大会的主旨发言令人深受启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老年人保障体系建设,因为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要通过合理而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给全体社会成员以稳定的预期,使其年老之后有尊严地生活。据此,他提出三个观点:一是根据老年人的风险保障需求,明确各项目的功能定位,据此改进老年保障各项目现行制度设计;二是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按照国民权益平等的原则,确保每一个老年人的基本权益;三是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人口老龄化应对思维,按照代际均衡的原则,优化老年保障制度和政策设计,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和运行效率。
南开大学原新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总结点评。他认为,我们要区分老年人问题与老龄社会问题,老年人问题主要聚焦于老龄群体,而老龄社会问题要聚焦于不同代际和社会经济的全领域;其次,人口老龄化社会遇到的是多元问题并存的情况,例如老龄化与高龄化并存,老龄化与长寿化并存等等;最后,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仍有太多的未知领域,我们要认真考虑,在法律、政策、甚至行为引导方面做到超前布局。
(通讯员:周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