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下午,第四届“老龄中国”发展大会之“青年学者论坛”专题论坛五在复宣酒店四楼七号会议室隆重召开。论坛分为前后两个半场。在上半场中,与会者围绕“新时代家庭建设与家庭政策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环节由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靓珺博士担任主持,同时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陶涛教授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教授进行点评。下半场则聚焦于“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治理”议题,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朱荟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丁志宏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海龙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上半场
在上半场论坛中,先后共有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的六位青年学者分享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张现苓以“中国不婚不育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为主题进行报告。她从对不婚不育概念的界定入手,借助人口普查等宏观数据,描绘了我国不婚不育水平的演变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不婚不育人群的特征。同时,探讨了影响当前育龄人群选择不婚不育的因素,并提出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婚育一体化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林熙副教授以“从断点走向过程:我国城镇中老年退休过程的轨迹类型与政策因应”为题进行报告。他指出,我国的劳动形态正处于快速迭代之中,老年“工作-退休”过程呈现出标准化与多元化的共存现象。基于此,提出了将延迟退休的进一步优化策略从“时间弹性”向“过程弹性”转变,从狭义理解拓展至广义理解,并从消极态度转变为积极态度的建议。
上海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陈蓉副教授以“第二次人口转变下我国大城市居民婚育行为变迁趋势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她深入探讨了上海市居民的初婚、同居、离婚、生育行为,揭示了新的婚育趋势在年轻群体中逐渐显现,但与欧洲的发展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她提出了进一步思考我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之路是具有“独特性”还是仅是“阶段性”、“过程性”差异的重要思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的讲师李帆博士,以“工作、家庭与生育:角色冲突与平衡策略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他提出,中国家庭展现出“变”与“不变”的双重特性,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是限制生育的关键因素。他强调,适度的工作弹性有助于提高生育意愿,并增强家庭的发展韧性。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助理研究员孙永健博士,以“为无价的父母定价:老年临终医疗中的金钱与孝道”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他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深、死亡模式向消耗性死亡的转变,中国家庭愈发需要在一段可预见结果却充斥不确定性的时间内应对老年人的临终医疗事宜。孙博士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认为在老人临终时,子女们为老人“花钱看病”与“花钱尽孝”具有多重意义。他深入探讨了老年临终关怀中金钱与孝道的融合与冲突,以及有价医疗开支与无价孝道的关联与互构。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金牛博士以“养老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人口冲击、体系演进与政策方向”为题作报告。他从人口老龄化形势加深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养老金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等的演进,指出了推进养老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向,提出应提前预判养老保障的人口冲击等重要议题。
在评议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陶涛教授高度认可了上半场发言嘉宾的研究主题,认为其主题新颖、理论基础坚实、数据来源丰富、分析方法严谨、表达效果出色,并建议后续研究应更加深入地探讨相关机制,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教授则进一步提出,生育水平的研究应继续沿着生育期望-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的路径推进,并指出养老保障的发展研究应进一步拓展,以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论坛上半场由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靓珺博士担任主持。
下半场
在下半场论坛中,先后共有来自上海体育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的六位青年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黄文文副教授以“‘老有所练’与‘运动处方’:基于流行病学的老年人体育实践”为主题作报告。她着重阐述了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并强调了专业临床运动监督指导与科学膳食管理的必要性。此外,她建议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实现关口前移,并表达了将来致力于深入研究老年人的生理机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探索新型运动方式的研究方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崔开昌副研究员以“具身智能:养老服务的未来‘天使’”为题作报告。他指出了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具身智能赋能养老服务领域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分享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相关发展经验,为我国具身智能赋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还建议加强技术转化、完善配套政策、提高创新精神、在更加规范的法律框架下建立好责任追溯机制和伦理审查机制,以促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健康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助理教授王莹以“老年整合照护服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为题作报告。她指出老年整合照护是涉及医疗、照护、康复和健康促进等多个领域的有机整体,准确把握其有效性需构建一个系统、多维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已有关于整合照护的评价工具主要侧重组织和行政整合,关注服务质量评价,对于整合照护服务有效性的评价比较少。她提出应坚持系统观,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入手,采用主客观结合方法等建立指标体系,以促进养老服务评估的科学化、常态化。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李曼副教授以“饮食多样性变化对中国老年人焦虑的影响:来自中国老年健康跟踪调查(CLHLS)的证据”为题作报告。她使用了中国老年健康跟踪调查2018和2022两期数据,研究饮食多样性变化对老年人焦虑的影响,发现维持高水平的饮食多样性能够显著降低老年人焦虑风险,饮食多样性降低或持续保持低水平饮食多样性的老年人焦虑风险更高等研究结论。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沈凯俊博士以“少子老龄化时代中国人口治理选择——基于共同富裕视域”为题作报告。他提出未来人口治理策略应从以人口福利为导向转向以家庭福利为导向,价值导向要从个体主义趋势发展为家庭个体主义,核心抓手要平衡好“富裕”与“共享”。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博士后于和硕博士以“我国老年人前置信息采集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基于A机构的实地研究”为题作报告,她通过对A机构的实地调研发现前置信息采集工具“老年人日常生活喜好量表”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休闲活动偏好卡具有降低沟通成本、提升照护服务的整体质量的功能,指出未来可结合二者进行项目试点。
在评议阶段,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丁志宏指出,本场报告的研究主题紧密相关且相互补充,充分展现了对构建中国自主科研体系的坚定决心,并强调了探索符合国情的老龄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老年学研究中运动视角融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海龙提出,指标构建应有充分依据,并合理解决反向因果关系问题,同时指出老年人的焦虑可能受到家庭结构的影响,建议在研究中考虑控制变量等重要建议。论坛的下半场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朱荟教授担任主持。
通讯员:骆潇蔓、张浩鹏、杨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