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老龄中国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会议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应对老龄化中国方案”为主题,国内老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汇聚一堂,为应对中国老龄化谏言献策。
论坛得到了人民康养、凤凰网公益、第一视频、益直播、网易新闻等直播平台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台、澎湃新闻、中国老年报和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媒体的积极报道,截至会议结束前累计观看直播人次达72.3万,为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做出贡献。
来自复旦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教授和中国太保寿险公司的业界同仁出席了论坛并发言,西安交通大学李树茁教授和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院长陈友华教授对发言进行了点评。在一场主旨演讲中,发言嘉宾们围绕“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一主题,从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养老经验、老年保障制度优化、农村互助养老、保险机构在养老产业中的优势与实践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治理优势等视角为探索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言从人口新格局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实现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以社会治理新格局回应时代需求三个方面展开。他提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将会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而影响到中国式现代化整个进程。因此有必要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基本养老服务质量:一是了解基本养老服务需求量,二是全面加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三是创新基本养老服务形式与内容,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下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键在于治理,重点包括构建老龄社会治理新格局,建立老龄社会治理新机制以及深化老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老龄社会治理从老龄友好向全龄友好转变。
(杜鹏教授线上演讲)
上海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陈跃斌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养老的“上海样本”》。他提到,上海人口老龄化有时间早、数量多、高龄化、进程快的特点。自197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上海养老服务发展轨迹经历了从床位建设到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再到完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三个阶段。在此期间,上海思考在前、探索在前,凝练出中国式养老大城样本的几项未来需继续深化发展的重点任务:第一是日益整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第二是更加专业的长期照护保障,第三是均衡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第四是规范有序的养老服务监管,第五是配套完整的养老服务制度供给。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养老服务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陈跃斌同志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基于共同富裕的老年保障制度优化》。他指出,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而需要基于共同富裕的要求优化老年保障制度,这里的老年保障包括收入保障、健康保障、照护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共同富裕的要义,一是富裕,二是共享,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有效的老年保障制度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能够改善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然而,现行老年保障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如老年保障项目体系完备性不够、基本保障权益公平性不足、老年保障制度可持续性不强、老年保障制度运行效率不高,这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需要不断优化老年保障制度和政策:一是明晰老年保障制度定位,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改进老年保障制度设计;三是完善老年保障待遇规则;四是健全老年保障筹资规则;五是建立老年保障相关服务规则。
(何文炯教授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钟仁耀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农村互助养老的基本属性、功能边界与未来发展方向》。发言从互助养老的本质谈起,强调了实施主体上的非强制性、服务内容上的非专业性、实施对象上的基本健康性、实施方式上的居家性五个特点。互助养老既是嵌入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种初级形态,也与家庭养老形成一种互补关系。未来发展农村互助养老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北京、上海等农村居民比较集中的地区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山区等偏僻地区,重点发展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
(钟仁耀教授发言)
中国太保寿险公司副总经理魏琳的发言主题是《保险机构在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与实践》。他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及长寿人生,更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布局资金与资源。他一方面从养老产业发展、养老制度安排和险资参与养老产业的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从负债端和投资端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养老保险运行的内在逻辑,并结合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细致分享。最后针对机构养老的发展瓶颈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一是明确CCRC养老社区的身份认定问题,应该归之于机构养老范畴;二是允许CCRC合法收取会员费或押金,以平衡投资收益,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可复制推广共有产权式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允许险资参与开发运营;四是从政策层面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养老社区入住老人或其家属的保险产品。
(魏琳经理发言)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教授的发言主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治理优势》,他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具有特殊性,中国不仅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老龄化速度极快、区域异质性超大的国家,应对老龄化的任务也相对最繁重和复杂。然而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已经很难继续通过借鉴西方经验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亟需在融会全球应对老龄化的共性经验基础之上,识别凝练“中国优势”以积极探索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努力:一是积极探讨资源格局和话语权拓展的可能性,对老年、老龄化、衰弱等相关概念指标进行重新界定;二是加强中国治理范式研究,凸显中国特色的有核心的多元化治理合力优势;三是发挥“国家-社会-家庭”动态均衡的三元治理结构优势,将中国家庭放在国家和社会的框架中进行研究;四是夯实治理资源格局的多元化,以质量换数量、以空间换时间、以结构换规模,在完成自身善治的基础上,向世界推广中国的老龄社会治理智慧。
(胡湛教授演讲)
西安交通大学李树茁教授对上述六个发言进行总结点评。他表示本次分论坛体现了三个特点,分别是题材广泛、专家多元、信息量大,为讨论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一宏大主题提供了有益探索,同时启示了未来继续研究和思考的几大方向:第一认识好中国老龄社会的复杂特点,第二探究好老龄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风险,第三梳理好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同国家治理体系的关系,第四兼顾好本土化经验与国际性视野,第五重视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趋势。
(李树茁教授在线点评)
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院长陈友华教授对六位发言人的演讲展开了一一点评,他认为本次论坛的分享内容兼顾了微观经验观察与宏观理论探索,考虑了城市养老样本与农村具体现实,来自政府、学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主题给出了各具特色的思考。他指出,未来无论是讨论中国式的现代化还是中国式的老龄化议题,还需要处理好中国与西方、借鉴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而把中国的老龄化问题研究得更深、更好、更透。
(陈友华教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