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老龄中国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三):养老服务体系的中国方案
来源: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更新时间:2022-12-19阅读次数:

2022年12月18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在上海举办第二届老龄中国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第三场主旨演讲主题为“养老服务体系的中国方案”。本场论坛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张震主持,六位发言嘉宾分别围绕照护计划系统、认知与脑老化、老龄健康服务体系、老年人技术焦虑、医养结合、照护试点等话题展开演讲。本场评论人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陆杰华。

Picture 1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丁汉升发表了题为《照护计划自动生成系统介绍》的演讲。他围绕“降维之后再升维”的理论基础,展开关于照护计划自动生成系统的模型研究和处方定量化标准的讨论。他介绍道,该系统的“服务种类”包含饮食、如厕、个人卫生等十大类;该系统的“照护剂量”充分考虑照护人员所需要的照护时间;该系统的“照护处方”面向评估对象不同的失能状态及偏好,并将各照护级别内不同服务种类赋予不同的权重;该系统的“上门服务”评估对象及其家属与护理站沟通决定最终的服务项目。他表示,照护处方系统的形成具有对长期照护服务进行监管、对分级结果进行进一步反馈的重要意义。

Picture 2

(丁汉升研究员发表演讲)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郭秀艳发表了题为《认知与脑老化》的演讲。通过几项实验研究,从大脑老化、认知老化、健康老化三个方面展开具体介绍。她指出,一,大脑老化是隐藏在老年人行为、记忆、感觉等功能退行改变背后的过程。大脑结构随年龄发生变化,60岁左右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对大脑年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老化预测作用。二,认知老化中的睡眠研究是未来的一片“蓝海”。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睡眠具有时间更早、潜伏期更长、深度睡眠更少、睡眠周期更短的特点。三,健康老化建立在对老年人功能评估的基础上。健康老化,即老年阶段适应性较好的老年人在决策时具有更稳定的情绪。运动、压力、饮食等都是健康老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团队的一项关于长期太极锻炼与老年人后悔情绪的研究就为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老化提供了有益视角。

Picture 6

(郭秀艳教授做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国红发表了题为《完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从健康的非随机性引入,医疗服务的获得和个人的健康行为是影响老年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她提出,支持老龄服务体系的整合、老龄服务需要的综合评估、出院服务准备计划、调和不同立场的利益是老龄化价值卫生服务本土化过程的机遇与挑战。她通过介绍老龄科技在老年痴呆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运用案例——“记忆门诊”,一项结合筛查功能和情景化互动的算法模拟系统,将尝试解决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的困难问题。该研究成果在老龄科技应用中获得良好反响,也将反哺于老龄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

Picture 8

(李国红教授发言)

海军军医大学护理系教授叶旭春发表了题为《老年人技术焦虑研究与启示》的演讲。数字健康技术是老年人应对健康挑战的重要助力,但数字技术本身对老年人也是收益与挑战并存。围绕此背景她介绍了团队的四项研究:漆关节置换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的试用研究中,针对健康手册和健康APP组别差异比较,让团队关注到老年人技术焦虑的问题;接下来的三项研究分别聚焦于老年人技术焦虑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老年人技术焦虑的识别、老年人技术焦虑类型与主观年龄的关系研究。最后强调了未来的科学研究要关注老年人视角,关注老年人对数字健康的自我体验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帮助老年人克服技术焦虑的干预方案。

Picture 13

(叶旭春教授演讲)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雷晓康发表了题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十年回顾》的演讲。他提出,我国的医养结合政策日趋完善,经历了起步探索、深度发展、增效改革三个阶段;医养结合工作进展取得丰富成效,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与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与加快建设人才队伍、不断完善标准规范与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发挥试点示范作用与协调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尤为显著。他认为,未来要推动医养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通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在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完善支持政策和加强引才育才等方面着力,打通堵点、破除痛点、解决难点。

图片 1

(雷晓康教授在线发言)

青松康复护理集团创始人王燕妮发表了题为《重绘老龄,健康赋能——整合照护中国试点与建议》的演讲。由健康老龄化新旧模式在干预时机、价值理念、资本投入、支付方式四个层面的选择问题开篇。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老年整合照护(ICOPE)试点在中国的最新进展状况,从识别、评估到干预与管理的“三步走”整合照护基本路径出发,总结第一阶段可行性试点工作的经验,推进接下来全国多中心试点的进展。基于前期的初步试点,她提供了对整合照护中国方案的四大建议:一整合支付资源;二设立协调整合机构;三发展全科、整合型人才队伍;四各方共照共管的健康档案。以此为鉴,发挥健康赋能作用,重绘老龄社会前景,携手助力中国健康老龄化。

图片 2

(王燕妮在线)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对上述六位发言人的汇报进行了全面的点评。第一,该主旨论坛是创新的。创新于探讨养老服务中国方案如何走向高质量,创新于分享老龄问题研究如何跨学科交流,创新于交流养老服务体系的重难点问题如何解决。第二,六位发言人的汇报各有特点。上海经验值得各方借鉴,脑老化和认知是老龄问题的基础研究,健康支持体系强调个体异质性,老年人的数字健康体现个体差异,医养结合的十年总结对标未来预判,照护整合体系具有中国语境。第三,对未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试点经验如何成功复制、医养结合的政策问题如何聚焦、老年健康如何辐射全生命周期、微观研究的内在机制如何揭示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Picture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