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发布《“中国式”养老发展趋势报告》
来源: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更新时间:2023-03-14阅读次数:

            

    近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如何直面老龄化进程,搭建多样化、多层次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再度成为讨论焦点。

    3月5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应涵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扩大普惠养老供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和管理,研究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时间流逝不可逆转,个体也注定无法回避衰老。当前,全球社会步入老龄化已不可逆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3。

    直面老龄化,了解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如何作用于社会生活,事关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当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与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更大挑战。

    整体而言,我国老龄化进程具有诸多“中国式”特点:一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尚不完备;二是老年人群体异质性强、需求层次多样;三是区域和城乡差异大,农村养老挑战严峻;四是具有体制和基层组织优势,多元责任主体发挥合力。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与国内高校首家老龄研究实体智库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式”养老发展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立足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积淀、老龄化进程、地区发展情况以及治理体系,探讨老龄化进程中,“中国式”特点、困境、挑战与机遇。


为什么我们需要谈论“中国式”养老?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式”养老带来的挑战是直观的也是复杂的。作为人口现象,老龄化将明显的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而这种变化将会作用于微观个体、中观产业和宏观社会,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报告》指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将面临家庭功能弱化、养老服务支付渠道不足、医疗照护需求攀升、农村养老服务少供给供短缺给、城市养老服务结构失衡等问题。

    例如,人口结构将日益老化,家庭功能弱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城镇化率增长,我国家庭结构日益简化,老年群体与子女同住比例下降,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养老需求上升。

    失能半失能人口规模扩大,医疗照护服务需求量攀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增加,对照护机构护工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适老化环境建设基础差,物理环境改造缺乏标准和深度。当前,我国的适老化环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物理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两大问题:一是缺乏权威、统一且完善的适老化改造标准;二是已经开展的适老化改造工作存在着改造不彻底、工作表面化的现象。


直面老龄化 积极把握时代潮流下的“中国式”机遇


 挑战和机遇总是一体两面。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将会是“中国式”养老破解困局、繁荣发展的关键。

 厘清“中国式”养老面临的挑战后,《报告》进一步从将从宏观政策环境、传统文化背景、老年财富积累、科学技术发展与养老产业融合五个角度对当下“中国式”养老可以把握的机遇进行梳理。

 例如,政策环境方面。当前,老龄问题被视为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中国式”养老的发展将会长期持续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中,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这种政策机遇,就能将机遇催化为红利。

传统文化背景方面。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文化绵延数千年面,在中国的文化语境和生活情境下,家庭和社区还有其独到内涵。“中国式”养老毋庸置疑具有独到的家庭文化优势,而我们的“社区”亦异于西方,中国文化情境下的“社区”脱胎于传统邻里文化和乡土传统,是由众多家庭集汇而成的“扩大的家庭”,更接近于“社群”的概念。

老年财富积累方面。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若能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有效培育老年人口消费需求,就能及时把握机遇,充分挖掘未来老年人的消费潜力,促进“中国式”养老的蓬勃发展。

养老产业融合方面。《报告》对养老市场中的基础设施、服务机构进行深度调研发现,当前,金融、医疗、地产等跨领域在养老市场的合作已十分常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有机融合。

以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为例,近年来,中国平安已推出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代表支付方,整合与医疗、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相关的市场供应方,积累平台整合优势,形成“金融保障+健康管理+品质养老”的一体化模式,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

平安的养老服务模式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基于金融产品积极布局“金融+养老”和“金融+健康”创新。在养老资金端,平安推出个人养老金、养老年金、税延养老险、商业养老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多种金融产品,平安银行、平安人寿、平安养老险和平安基金积极参与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布局汇总。二是基于集团金融医疗科技整合优势搭建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国平安已经打造出“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 “保险+高端康养”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其中居家养老方面已经覆盖40余城,高端康养方面已陆续在深圳蛇口、广州荔湾、上海静安等一线城市落地颐年城项目,并针对新一线城市如佛山等推出"逸享城"项目。三是精准定位养老需求、提供专属定制化服务,不论是健康管理、高品质康养社区还是居家养老服务,平安始终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为广大老年群体提供高品质的养老解决方案。

老龄化进程仍在加速。锚定发展机遇的同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应把握窗口期,促进健康老龄化相关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老年健康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发展阶段已由建立初期的“强机构”模式发展至当下的“高质量”模式。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逐步明确,政策法规建设不断推进,养老服务多元化投入格局日趋形成,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制定也从注重家庭和个人责任转变到多元主体责任并重,从强调单一政策发展到注重综合政策体系构建,从侧重宏观改革到讲求精细发展。过去十年,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展望未来十年,会趋于成熟定性,迈向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21财经   作者:郑嘉意 编辑:李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