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颖、朱勤:终身收支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的再分配效应
来源: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更新时间:2024-05-29阅读次数:

互助共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考察其再分配效应是评价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互助共济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从终身收支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健康保险精算模型,测算不同性别和参保类型群体的缴费回报率,以比较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制度方案的再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由于失能持续时间更长、工资水平更低,女性参保者的缴费回报率高于男性,长护险呈现出“男性补贴女性”的再分配效应。

(2)城居保参保者的缴费回报率高于城职保参保者,呈现出“职工补贴居民”的再分配效应;“比例筹资”模式对不同参保类型群体的再分配效应比“定额筹资”模式更强。

(3)相比于城职保参保者,60岁城居保参保者的预期余寿更短,但失能持续时间却更长;60岁男性的预期余寿和失能持续时间均比女性更短。文章建议,提高长护险制度统筹层次,推行比例筹资和待遇均等相结合的模式,形成“量能缴费”和“按需保障”的制度特征;同时,探索和发展农村居民更可及的待遇给付方式,以促进群体间的照护保障公平。


一、研究背景

为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提高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购买能力,我国正在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现共有49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为保证各地探索的充分性,国家相关部门对制度框架做了规定,允许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在这一建制模式下,各地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在覆盖范围、筹资来源与水平、待遇给付方式与标准等方面各不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至国家展战略层面。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亟需有效的分析框架,对现有试点城市的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出台统一制度。

现有试点城市大多沿袭基本医疗保险的思路,对城乡居民参保者和城镇职工参保者实行不同的制度方案,形成了“二元分设”的保障格局。已有许多研究指出了居民参保者在长期照护保障中所处于的劣势地位,比如,许多试点城市只覆盖城镇职工而未覆盖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者,或者对后者提供更低的保障水平,导致其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出低于职工医保参保者,健康水平和死亡风险改善效果也更小。但是,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居民参保群体的缴费能力有限,缺乏用人单位作为缴费主体。因此,这种保障格局似乎是现阶段发展尚不充分时的一种现实选择。

本文从参保人终身收支的视角,测算不同性别和参保类型群体的缴费回报率,以考察各试点城市长护险制度方案的再分配效应。具体而言,从本文构建了健康保险精算模型,测算参保者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缴费总额现值和预期获得的待遇总额现值;在此基础上借鉴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思想,构建缴费回报率指标,比较试点制度方案对不同类型参保者的再分配效应,以期发掘更有助于实现群体公平的制度方案。


二、研究发现

(一)老年人健康状态转移概率

本文使用二元logit和有序logit模型,估计老年人健康状态转移概率,结果如表1所示。就参保类型而言,在性别、年龄、期初健康状态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参保者期末死亡或处于重度失能的概率均高于城镇职工参保者。就性别而言,在年龄、期初健康状况、参保类型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男性期末死亡的概率比女性更高,但处于重度失能的概率更低。

表1 健康状态转移概率模型的估计结果

1.webp

(二)分性别和参保类型的预期寿命

基于健康状态转移概率模型的估计结果和多增减生命表法,计算了不同特征老年人60岁预期余寿和分健康状况预期余寿,结果如表2所示。分性别来看,在参保类型相同的情况下,60岁女性的预期余寿更长,各种失能状态的持续时间也比男性更久。这可能是由于疾病谱在两性中的差异化分布。女性更多患非致命性的慢性病和急性病,这也导致了其在老年期具有更长的失能时间。男性主要在步入老年期后开始患致命性疾病。分参保类型来看,在性别相同的情况下,60岁城乡居民参保者的预期余寿更短,失能持续时间却比城镇职工参保者更久。这可能是由于,城镇职工参保者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能够通过获取健康知识、优质医疗资源来减少疾病和死亡风险。

表2 不同特征老年人60岁预期余寿和分健康状况预期余寿(单位:年)

2.webp


(三)缴费回报率与再分配效应

从第一批国家级试点城市中,本文选择了实现全民覆盖、参保者个人承担缴费责任的10个城市进行比较。通过梳理各市的制度参数(缴费标准、缴费结束年龄、待遇支付水平)和环境参数(缴费基数、不同服务方式的选择概率),计算了不同性别和参保类型群体的缴费回报率,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3.webp


从性别差异来看,无论是城镇职工还是城乡居民参保者,女性的缴费回报率均高于男性,从而呈现出“男性补贴女性”的再分配效应。这一方面是由于,女性的失能持续时间更久,获得的终身待遇总额更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职工女性的工资收入(缴费基数)常常低于男性,终身缴费总额更低。从参保类型来看,各市城乡居民参保者的缴费回报率均高于城镇职工参保者,呈现出“职工补贴居民”的再分配效应。再分配效应的强度因城镇职工参保者的筹资模式而异:

(1)在对城镇职工采取比例筹资的4个试点城市(广州、成都、青岛和长春),城居保参保者的缴费回报率达到城职保参保者的数倍甚至几十倍,远高于对城镇职工采取定额筹资的试点城市。也就是说,虽然上述城市为城居保参保者提供了更低的待遇水平,但其缴费额度也更少,因此从缴费回报率的角度来看,城居保参保者从制度中获益比城职保参保者更多。

(2)在对两类参保群体均采用定额筹资的6个试点城市(苏州、宁波、荆门、南通、上饶、石河子),居民的缴费回报率仅略高于城镇职工。在此类试点方案下,居民和职工有相同的个人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但居民的预期寿命(缴费年限)更短、失能持续时间更长,从而有更低的终身缴费总额和更高的终身待遇总额,从制度中获益更多。


三、研究结论

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承担着促进再分配、推动社会公平的职责。如何应对群体差异问题,走出一条打破阶层差距的新路子,是在全面推广长护险制度之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健康保险精算模型和缴费回报率指标,比较了广州、成都、青岛等10个“全民覆盖”型试点城市的长护险制度方案的再分配效应。

研究发现:

(1)城乡居民参保者的待遇水平虽然低于城镇职工,但从投入产出的视角来看,其从制度中获益多于城镇职工。因此,呈现出“职工补贴居民”的再分配效应。再分配效应的强度因城镇职工参保者的筹资模式而异,比例筹资型试点城市的再分配效应比定额筹资型试点城市更强。

(2)女性的长护险缴费回报率比男性更高,呈现出“男性补贴女性”的再分配效应。这是由于:从待遇端来看,女性的失能持续时间更长,终身待遇总额更高;从缴费端来看,在对城镇职工采取比例筹资的城市,女性的缴费基数和额度显著少于男性,终身缴费总额更低。

(3)老年人失能持续时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性别和参保类型差异。就参保类型而言,60岁城乡居民比城镇职工参保者的预期余寿更短,但失能持续时间却更长。就性别而言,60岁女性比男性的预期余寿更长,失能持续时间也更长。

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以下几点政策意涵。第一,从发挥长护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的角度出发,采用比例筹资是更优的模式。对城镇职工参保者,以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对城乡居民参保者,由于个人收入核算较为困难,可分别以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准,设置相同的缴费比例,从而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三类群体缴费负担的均衡。第二,提高统筹层次,加强长护险制度的互助共济性。提高制度统筹层次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长护险基金合并为统一的“基金池”,实现统收统支。目前我国苏州市长护险制度就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建立调剂金。具体做法是,按照一定比例,从每年征收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长护险基金中提取调剂金,在收不抵支时使用。目前我国青岛市的长护险制度采用这种方式。长远来看,通过统收统支减少制度碎片化是提高统筹层次的更优选择。第三,设置待遇给付方式时,应考虑其在农村地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在测算预期待遇总额时,假定不同类型参保者处于相同的制度运行环境。但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的农村地区,单纯的服务给付方式可能导致部分农村参保者有资格使用长护险而实际未使用,使得该群体的实际缴费回报率低于理论测算值。因此,提供服务给付之外的待遇给付选项,对保障参保者(尤其是农村居民)切实享受长护险待遇至关重要。亲属照料津贴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如成都市和南宁市的家庭照料者在接受护理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培训和监管后,可以获得现金补贴。这种方式不仅符合我国家庭照料的文化传统、缓解了养老服务护理员队伍人员短缺的问题,也有益于将长护险制度对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保障落到实处,从而为制度再分配效应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文献来源:终身收支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的再分配效应——基于性别和参保类型的考察.《保险研究》, 2024年第1期.

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