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交织向前。为适应老年人口结构特征和多样化需求,跟进经济环境变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建设要求下,养老服务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剖析老年群体特质和养老领域现状,在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观点的指引下提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五个新趋势。一是行业战略部署方面,强调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并着重推动养老服务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二是观念的转变,未来的养老服务在理念上将逐渐从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三是健康维护方面,摆脱过去的被动医疗局面,做到主动防护和管理。四是养老服务应注重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与充分激发老年人的再创造潜能相结合。最后,未来养老服务的定位既要符合社会服务的特征,又要嵌入社会治理中,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思维来摆脱发展困境、提高养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业;发展趋势
现代化概念在我国的发展历久弥新,从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创造性提出的“小康社会”,再到新时代正式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国家战略,其内涵日益丰富,目标也更加明晰。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时隔两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宣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领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些工作要求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部署,也是应对新时代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民生问题的关键举措。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至今已逾22载。在此期间,以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以生活照护、专业协助、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形式为依托,以满足生活、精神等方面需要为目标的养老服务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惠民生、保基本、促福祉的重要实践。新时代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也回应了人口规模巨大和老龄化程度加速的挑战。而养老服务业作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趋势。2021 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来,让老年人生活安心、舒心、顺心、放心,确保养老服务的高质量,既是新时代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下探索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的新趋势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重要实践。但由于需求变化、区域差距等因素的限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热点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征,什么才是有价值、高质量、可持续的趋势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交织向前,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关于人口结构、共同富裕、老龄事业等领域新主张的提出亦对新时期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进程,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向不同的现代化阶段过渡,现代化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体现在人民生活所需方方面面的新趋势。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特征,强调这些特征都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发展现代化养老服务业也应牢牢把握国家发展整体格局下的热点革新,如尊重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首要特征,认识到其背后所孕育着的巨大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以共同富裕为抓手,助推养老产业成为国内经济增长新动能。又如明确健康、智力和精神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通过推动老龄人口健康素质的持续提升、转变养老观念和重视银发人才红利的挖掘来实现全龄人力资本水平的维护。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现实和积极老龄化观念的双重导向下,养老服务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养老发展新趋势的不二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成为养老服务业的“放大镜”与“风向标”,为当下养老服务的全面发展规划出重要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新时代的养老服务业抓住关键热点、挖掘发展潜能。
一、养老服务业不只是事业也是更大的产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老年人对于生存、生活、发展所需的范畴和品质不断升级。对老年需求的满足既涉及到持续推进养老事业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囊括了推动养老产业通过行业创新、技术引领来实现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这为规划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明确了路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口老龄化危机,有“危”也有“机”,但是更多的“危”在事业,更多的“机”在产业。通常来说,当某类社会服务由政府承担时称之为“事业”,落脚到养老服务业来讲,“养老服务事业”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事业单位,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般属于公共或半公共物品,活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老龄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养老事业普惠优质的养老服务供给直接体现共同富裕的成色。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基本生存条件保障和生活质量提升问题,尤其是针对性地解决了社会中处于极端困境的老年群体的现实难题,遵循了“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是政府为社会发展“兜底”的体现。但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事务,既有公共属性也有消费属性,作为公共属性的养老服务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而作为消费属性的养老服务则是共同富裕的外在衍生。应清醒看到,当前养老服务消费属性不明显,养老事业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加深带来的需求增长和需求类别变化,且已投入资源的闲置问题严重。养老产业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从国际实践经验,还是国内应对老龄化的现实需求来看,有效激活市场资源,发展高品质养老产业是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趋势。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养老服务列为三大重点消费领域之一,这充分说明养老服务业不只是事业,也是更大的产业,养老服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而应包括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为目标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一方面,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是对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主题的响应,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为了人民,这不仅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也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更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意。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群体受教育程度、消费水平等人口特征的更新,中国特色养老概念的内涵——“养老即生活”受到更多老年人的推崇。其中所强调的“多层次养老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而不仅是基本的生存照顾”理念引发市场关注,越来越多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产品得到研发和销售,调节了养老服务福利性与私人性供给失衡,养老产业由此初具规模。同时,家庭照顾资源的补给需求亦不容忽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的逐步弱化,需养老产业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如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护理、高龄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老年兴趣培养等,减轻照顾精力代际分配赤字问题,刺激家庭消费热情并激发消费欲望。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产业的出现不仅以群体性需求为基础,也是经济增速变缓挑战下开发经济现代化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前景,未来我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受阻带来的创新乏力风险和人口增长率下降、“未富先老”带来的经济衰退风险。养老产业作为新的消费热潮,其独有的服务属性与市场属性耦合,能够双重弥合人口老龄化加速与经济转型期创新乏力的困境。养老服务产业是集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物资和技术支持,因此,它与上、下游产业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连锁效应。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房地产业、制药业、保险业、旅游业、教育业、娱乐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金,加速资金流转。当前部分地区亦通过发展养老产业为供给侧改革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产业空间,拉动社会服务消费和内需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仅是宏观经济,就业市场中的个体也需要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来释放大量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劳动价值与增加劳动收入。养老产业的范围之广,吸纳就业能力之强,除了扩大传统的养老护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需求,还有很多新兴职业如老年服务产品经理、智慧养老平台运营官等伴随养老产业发展而出现。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是追求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养老服务现代化而进行积极探索的重要趋势。通过协同发展,我们可以推动经济的繁荣,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目标,为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养老服务不应是消极养老而是积极享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结合我国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等人口特征,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也是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的现代化,没有老年人口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可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亦是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而正确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先决条件。养老服务是广大群众现实和潜在的基本需求,尤其是高龄失能老年人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以积极的认知、态度和行动发展养老服务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性支撑。传统养老观念多体现消极的特点,主要表征为将养老当做一种无法避免的负担,将变老视为不可逆转的老化过程,认为服务内容只包含照料和医护。在这样观念的作用下,老年人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引发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老年人缺乏自主性。消极的养老态度限制了老年人自主决策的权利,易伤害老年人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其次,老年人易深陷社交孤岛。养老服务隐藏功能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互动,而消极被动的养老观念使得老年人持续地被“输入”,服务的提供大多只考虑“该不该”,而很少听取他们的“输出”,尊重他们“要不要”,剥夺了他们继续参与社会建设和发挥自身潜力的机会。久而久之,社交网络逐渐变得狭窄,导致孤独感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此观念带给群体性的负面价值会削减服务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使得投入大量资源的服务实际价值产出比降低,间接造成老年人的福祉和幸福感下降。
从宏观现代化战略整体格局演进的角度来看,强互动、可持续的积极享老是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现形式。养老服务不应是消极的照顾和护理,而应该是积极的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的享老,这意味着更加重视老年人的个体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落实在新时代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路径上,主体的行为观念与外部的服务支持要从“生活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从主体层面来看,养老服务现代化转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既包括生理年龄上已进入老龄阶段的老年人,也包括其他年龄群体。参与的心理维度是树立终身发展理念,从认知上接受老年期只是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这种自我肯定、接纳与适应可以缓解社会成员因生理角色转变而在情绪上产生的脆弱敏感,帮助他们建立和维系社交网络,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参与的具体表现是开展多形式的行为活动,如社会经济活动、文化艺术表演、体育锻炼和志愿者工作等。在全龄人力价值日益被重视的今天,能力不应该被狭义定义,很多老年人经历了更多的事情,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与智慧,是社会的宝贵资源,可以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推进积极享老,就需要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满足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心愿,集聚起年长者所拥有的更丰富的阅历、资源、经济储蓄等人口红利。
现代化养老服务向积极享老发展还要求外部支持体系的转变,主要表现为顺应老年市场的供给侧革新,刺激养老服务业的创造意识。当前,我国养老市场提供的服务很多还是从传统的消极养老模式出发,注重老年人的助餐、助洁、助浴等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服务。这种模式虽然确保了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但却忽视了他们精神和社会层面对于享受生活追求的满足。而积极观念的萌发将极大地督促未来的养老服务业向“享受”“参与”发展,注重精神文化层面和娱乐层面的转型,催熟已渐渐兴起的老年大学、社区文化角、老年主播等产品与服务,和还处于设计研发阶段的老年电子产品、信息消费 APP 等新兴赛道。如老年人早前在旅游行业的消费者画像中并未被列入主要目标群体,而随着享老观点的普及,夕阳旅行团已成为市场主力军。同时,养老服务趋于积极享老亦对建立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体系给予理念肯定。不仅鼓励了社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还推动原有养老服务提供机构转型升级与传统的养老院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改革,延续服务供给,使老年人叠加受益于养老事业的“长尾效应”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潜能。
三、养老服务不只是被动医疗而应是主动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在人民全龄健康中,老年群体的健康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话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增速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服务任务也最重。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关键是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从人类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经验来看,健康老龄化是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手段。所有老年人都关注健康,无论低龄老年人还是高龄老年人,高收入老年人还是低收入老年人,也无论是活力老年人还是临终老年人,总结起来就是“有了健康,高龄不是问题;没有健康,低龄也是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医疗资源紧张,如何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养老服务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传统的健康理念,包括医养结合,其实大都停留在被动健康上,即老年人在生病后接受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这固然能够通过医疗干预和药物治疗来处理突发性的疾病,解决救急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为其健康保驾护航。但仅仅依靠医疗机构短期和单次的服务,会限制老年人健康素质的整体提升,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隐性浪费。在被动医疗模式下,照护者往往缺乏对老年人全面健康状态的评估和支持,无法管理长期或慢性健康问题,更不能充分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社交和精神健康。老年人对自我健康规划的自主性也会因认知不够、信息缺漏而丧失,对自己健康程度的理解和掌控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握新征程中的新使命,就必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老龄化是对保障人民健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深刻领会与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亦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积极老龄观的核心理念。为了响应健康老龄化的呼吁,养老服务业正逐渐被定位为促进老年人主动健康的过程。与传统的被动医疗不同,主动健康的养老方式主要关注疾病的预防,从而避免出现疾病和病态的情况。注重从饮食、锻炼、养生保健、环境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着手,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预防体系,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老年人的衰变历程可分为衰落期、失能期、临终期。失能期差不多为几年时间,临终期约几个月,而衰落期最长,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国内的养老事业从业人员往往忽视衰落期,甚至连衰落期的概念都没有。其实,真正能够体现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最值得干预、最值得期待的是“衰落期”。把衰落期干预好、控制好,就能最大限度地压缩失能期乃至临终期,还可以减轻医疗负担,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并缩短治疗时间。此外,通过主动参与养老服务和培养社区互助精神,老年人可以通过技能分享和互助支持,减少对专业医疗机构的依赖。因此,养老服务最需要做的是干预和控制衰落期,通过持续性的支持和监测,建立起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疗,以应对日常健康问题和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现代化社会中健康老龄化的关键和重点所在。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 100% 健康要素比重显示,医疗占8%、遗传占15%、环境占17%、生活方式占60%。由此可见,对一个人健康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活方式,而不是医疗。因此,追求主动健康的养老服务不仅要注重疾病预防和身心健康,还需要从改善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角度着手,构建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系,这包括饮食结构的调整、合理的作息时间、适度的锻炼、保持社交联系等方面。对于老年人而言,通过合理、有益的生活方式,可以保持身体和心灵的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但是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比较低,想要健康的生活又不知道如何吸取健康知识和挑选健康信息,这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真实写照。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许多老人在买保健品时上当受骗。有许多被骗的老人其实知道保健品是一个“谎言”,他第一次说:“万一是真的呢!”结果上当了;第二次又说:“万一这次是真的呢!”结果又上当了;第三次仍然说:“咱们怎么也不能错过机会!”结果又上当了。屡买屡骗,屡骗屡买,其根本原因是老人对健康生活的渴望和健康素养低。因此,未来养老服务业应该将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重点落脚于老年人健康素养的提升,通过健康信息的获取和健康认知的完善来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特别是慢性病健康管理不是医院、医疗、医药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靠提升健康素养予以支持。这样一种主动健康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社会、医疗和伦理层面的要求,也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缓生理机能衰退,为老年人创造更健康、更有益的生活。
四、养老服务不只为老年人所用更要发挥老年人作用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周期中,人口老龄化进展迅速。由于人口规模巨大的乘数效应,深度和重度老龄化社会将相继到来,需要将人口的现代化概念从人口红利向长寿红利延伸,灵活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机制,深入挖掘长寿红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潜力。传统养老服务包括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等,都是老年人之用,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幸福。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身体和健康状况上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存在差异。因此,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是必要的,如一些养老院提供定期健康评估、药物管理和日常护理服务,以确保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品质。此外,老年人通常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来应对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日间照料和短期照顾等,不仅提供对老年人的照顾和关爱,也减轻了家庭成员的负担,为家庭成员提供喘息的机会,同时保证老年人得到专业的服务。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医疗科学的进步,人类预期寿命得到延长,初步进入老龄生理界限的低龄老年人健康素质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低龄健康、基本健康的老年人规模达到 1.37 亿人。同时,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提高,老龄人力资源丰富,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2000 年的 3.6 年提高到 2020 年的 7.1 年,老年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规模突破千万。更多老年人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能够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着眼于老年人之用的服务易忽视老年人潜力和价值的弊端逐渐显现。将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深度融合,发挥人口结构特征转变对养老服务业高层次发展的创造力,是借时代风向厚植老龄价值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的转型之路相交重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三方面积极特征——老年人口文化素养提升、基本健康老年人口数量增多、老年群体社会参与欲望强烈,推进养老服务现代化中老年群体角色的转变,构建由全体老年人共建共享的优质养老服务。
没有意义,退出就是唯一的意义;没有目标,死亡就是唯一的目标。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发现,生活中有很强目标的老年人,患大面积脑梗死的可能性比其他老年人低44%。人到老年,特别容易产生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意义伴随着目标而来,而参与是目标产生的基础。到2022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8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 65 岁及以上 2.01 亿人,占人口总数的 14.9%,60—64 岁老年人 7026 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 25%,60—69 岁低龄老年人占老年人比重超过 50%。我国目前还处于低龄化为主的老龄化阶段,低龄老年人发展潜力巨大,更要强调他们的社会参与和目标培育。日本一项研究表明,日本养老副业的从业人员老化速度非常快,以上门护理员平均年龄为例,2008年为47.7岁,2020年就上升到了 54.1 岁。这提示养老服务业不仅仅要用年轻人,也要用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老年人之间心灵距离最短,在提供精神关爱、非常规、临时性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新养老服务业应以促进老年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建立“老年人不只是被动接受服务的客体,也是主动提供服务的主体”的服务信念,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这是积极老龄观的应有之义。
美国学者戴维·夏皮罗(David Shapiro)和理查德·莱德(Richard Leider)在《生命的对话》一书中说:“人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成长中变老。一生中我们要经历两次成长,第一次从童年到成年,第二次从成年到老年。第二次成长与外在成长相比,更要关注内在的成长,要在成长中变老。”老年人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慧和经验,不应以固化的观念束缚着老年人,使其在无所事事中等待岁月的磋磨,而应充分给予他们二次成长的机会。那么如何把握老年人不同阶段的创新创造黄金期,形成有老年人参与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最重要一点就是尊重老年人的意愿。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强烈的爱好让我们免于衰老。”法国哲人莫洛亚说:“老年人的真正不幸,不是身体的衰败、生理的退化,而是固有知识的禁锢所造成的心灵的冷漠。”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可能产生多种多样的兴趣点,这样的热爱不仅可以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更能够延续他们的社会角色,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尊重和满足老年人的意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前提。此外,要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环境。社区应提供便捷、通用、安全以及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场所和活动空间,以便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同时,应科学组织开展社区老龄兴趣班会,鼓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兴趣小组等,提供广泛的社交和学习机会。当然,不仅要有场地、有设备,还要让老年群体会用。这就需要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和教育,以提升老年人操作水平,强化其参与感和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老年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亟需从娱乐型向赋能型转变:思想赋能——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赋能——强化主动健康;技能赋能——参与创新创业。要实现这一转型,培训计划应包括自我评估、职业技能、信息科技和创业知识等方面,帮助老年人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增加他们在全龄社会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此外,还可以推动老年人参与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培养他们应对新技术的能力。有了物质条件,还要有社会网络支持。因此,鼓励代际交流与合作就显得十分必要,要着力促进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群体的融合,通过组织跨代活动、合作项目和社区互助,搭建不同年龄层之间的桥梁,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交流。这种互动有助于改变其他年龄圈层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共同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养老服务不只是社会服务也是社会治理
现代化体系中,社会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宗旨。社会服务的核心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和提高社会福祉,而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是特殊社会服务的重要对象,故养老服务随之产生。我国现有养老服务,如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平台等,旨在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养护等基本需求,提升个体晚年生活的品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除却以上专项供给,养老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亦紧紧相依,包括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多个领域,协同实现“1+1>2”的串联式发展成效。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社会服务体系的合理搭建中,养老服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回应着老年群体基于权利对政府的合理要求,亦可增加多行业的实际利益。而在充分认识养老服务作为社会服务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群体福利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养老问题不能以单一的视角来看待、以简化的策略来解决,应将养老服务视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手段和策略。
养老服务问题是一个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责任主体的系统工程,发展养老服务业,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养老服务模式,不能就养老服务讲养老服务,而要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高度来统筹协调推动,也就是老龄社会治理。老龄社会的独特表征以及其为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带来的多重张力为中国老龄社会治理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对以“以人为本”为价值目标和核心原则的养老服务现代化提出新的治理要求、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用社会治理思维来解决养老服务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揭示其本质就是“由谁治理”以及“如何治理”的问题。首先,老龄社会治理的主体既要多元化,又要系统组合在一起。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协作,既需要政府的覆盖和统筹,也需要企业、社会机构的配合和家庭、个人的参与。如政府在介入养老服务中,肩负着治理和管理的主要任务,需要制定相关的养老政策和法规,明确养老服务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福利。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等职责划入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改设在民政部,强化其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职责。”从这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印发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继续深耕从统筹协调角度推进老龄工作,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协同推进老龄工作体制的顶层设计与落地成效,以更好地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其次是综合治理,以一个关键词形容就是“融合”,即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养老共同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下,养老服务本质是对老年人全周期、全方位、全领域的生活与照护服务,要以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倡导对养老各项服务进行整合协同,包括事业与产业、居家与社区机构、医疗与康复、智慧养老与传统服务、市场社会及物业家政等。不应是完全新建设施、重构系统,而是实现现有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转型。最后,养老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形式之一,既要遵循制度先行,又要秉承上下互通。遵循制度先行要求在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能够明确责任、权利以及利益的界限,使得目标结果可控、可持续和可预见,并促进治理流程规范化,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和提升特色服务效益,化解养老服务问题和矛盾。而上下互通是指,养老服务通过治理形式在纵向上的打通。现代社会公众作为充分具备自主性的治理主体,在治理组织架构中不再只是末端角色。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企业与社会组织作为服务生产者,应更多地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并将其作为评定治理能力的标准之一,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与结合。
六、结语
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态势,对现代化进程会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体现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即新趋势的形成与推动不能脱离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建设要求,需要将二者结合分析。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角度培育养老服务新热点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基层治理水平和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本文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同富裕、养老服务业可持续、积极老龄观等一系列先进论述和理念,从产业发展、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老年参与和社会治理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养老服务的现状并提出稳步推进良好趋势可以采取的一系列改进措施。首先,养老服务业的重要窗口期得益于老年人群的需求升级,现行养老服务事业只能满足基础需求,尚处于力求推进“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与部分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实际需要存在背离,仍需从供给侧加强改革和创新。认识到养老服务不仅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这些支持与关注应是积极的,而非消极负向的,因为实现人口大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老龄观的积极化。老龄观不仅影响着老年人对待自己晚年生活的态度,也影响着社会对老年人的认知和待遇。树立积极老龄观,就是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让他们以正向、自信、乐观的态度面对晚年生活。同时,老年人追求主动健康亦至关重要。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启示当代养老健康保障服务不应仅仅是临时介入,而应该是全过程监测的健康维护,要通过提供教育培训、衰落期干预等方式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在以上服务提供过程中,还应注意,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功能与发挥老年人的作用要统筹并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让他们提供老年智慧和经验,从而有价值感地度过晚年。最后,本文强调了养老服务现代化与现代化社会治理密不可分,要以社会治理的思维来看待未来养老服务,组织多元主体协作解决发展难题,在建立完善的综合养老治理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和协调的过程中,实现养老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下看待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就是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发展规律,将现代化理念融入到行业发展的全过程,持续聚焦可行性较强的创新和改进。把养老理念从“照护”转变到“独立”“参与”“融入”上来,不仅要关注老年人,还要关注体制机制、经济产业、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隐藏契机,把握实现养老服务现代化的核心力量,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玉韶,系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钰婕,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刊发于《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