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韶:如何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疫情防控能力
来源: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更新时间:2022-07-07阅读次数: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养老机构正常运营受到了很大冲击。疫情下养老机构面临哪些挑战?对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又有哪些启示?针对这些问题,今年4月至6月,全国高校首个老龄科研实体研究院——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成立专项课题组,在全国开展了“新冠疫情对养老机构的影响”线上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中国社会报》记者马丽萍就此采访了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


调研覆盖29个省份的三类机构


记者:据悉,该报告是目前国内关于疫情对养老机构影响的第一份数据调研报告。您能介绍下相关背景情况吗?


吴玉韶: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高度重视疫情对养老机构影响的研究,课题组为此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线上座谈会、电话回访等方式。累计回收问卷546份,其中有效问卷539份,有效率达98.7%,调研覆盖29个省份,主要包括民营(占比52%)、公建民营(占比33%)、公建公营(占比11%)三类养老机构。针对养老机构负责人设计了涵盖“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心理慰藉、经营管理、经验和建议”5个方面的42个调查问题。其中52%的机构为连锁养老机构,87.2%的机构位于城镇,12.8%的机构在乡村。


疫情下养老机构面临四大挑战


记者:调研中发现疫情下养老机构主要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


吴玉韶:调研发现,疫情期间养老机构主要面临以下四方面挑战。


疫情防控方面。养老机构现有场地无法达到“三区两通道”要求(51.76%的受访机构)、缺乏专业人员(61.04%的受访机构)、机构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相较居家老年人明显偏低,这三方面是养老机构防疫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物资和医疗保障方面。生活物资方面,40.84%的机构在封闭管理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物资短缺。防疫物资方面,8.24%的机构表示经常或一直存在防疫物资短缺的情况,主要为公建民营、民建民营机构。医疗物资方面,35.52%的机构存在一些急需医疗物资(如导尿管)短缺的情况,60%的机构存在药品短缺的情况,尤其是罕见病、精神类药物。

心理慰藉方面。调研中受访机构反馈,长期封闭管理造成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困扰着机构工作人员和老人。据养老机构负责人反馈,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存在焦虑、睡眠障碍、多疑、抑郁、强迫思维或行动、恐惧等心理困扰,其中76%的机构工作人员突出存在焦虑和睡眠障碍问题;25.6%的机构老人以上现象呈加重趋势,亟待关注。

资金、人力资源管理方面。66.05%的受访机构表示2020年以后,年平均营业收入比疫情前明显有所下降,其中78.37%的机构下降率不超过40%。68.83%的机构反映由于疫情期间员工的总体工作负荷增加导致机构人手出现短缺,60.48%的机构疫情期间出现员工离职导致人力资源匮乏。


有效应对疫情的五方面启示


记者:通过此次调研,养老机构在应对疫情方面有哪些启示?


吴玉韶:调研发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机构面临诸多挑战,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对未来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有五方面启示。

疫情防控压力大,专业人手是关键。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压力突出表现在“缺人手”和“不专业”方面。有四成的机构希望进一步加强专业指导和培训;部分无法达到防疫场所要求的机构,需加快进行改造;针对新建机构,对选址、空间布局、通风系统等应尽快制定新标准。此外,老年人基础病较多,养老机构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对此,应加强宣传,同时做好接种前评估、接种中管理和接种后不良反应追踪。

就医配药遇难题,医养结合寻突破。疫情封闭管理期间,机构老年人就医配药问题突出,特别是呼叫120急救难、精神类药物短缺。调查显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依靠百米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养结合模式有助于缓解养老机构医疗物资短缺等问题,这对深入研究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提供了经验参考。

不良情绪问题大,心理慰藉须重视。调研发现,养老机构长期封闭及由此造成的工作负荷大、活动受限、无法见到家人等,导致机构内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巨大;长期封闭、求医问药难影响着机构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64.47%的机构因封控管理无法开展院内活动,90%以上的机构老人仅能通过电话、视频连线等方式与家属保持联络。

特殊物资保供难,集中采购来帮忙。对于封闭管理期间,机构出现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短缺,建议制定疫情突发时期养老机构应急保障制度,以区县或街镇为单位建立物资保障、就医配药等专项保障队伍,降低采购员外出风险,同时需储备一定量的应急物资。经营管理挑战大,纾困政策有三盼。疫情下,养老机构营收下降、成本攀升,经营压力较大。调查显示,七成以上机构曾获得过政府支持,机构对纾困政策有“三盼”:一盼精准防控,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的同时,希望各地能根据疫情实际发展情况,精准施策,避免防控层层加码;二盼资金帮扶,机构普遍希望近期能获得直接补贴、减租降费、税费减免、防疫物资发放等直接或间接资金支持;长期来看,希望拓宽融资渠道,创新专门针对养老机构的金融支持渠道;三盼人力支持,机构希望近期能获得专业社工支持,长期来看,希望切实建立养老行业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后疫情时代提升养老机构服务的三方面建议


记者:在后疫情时代,调研组对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有哪些建议?


吴玉韶:过去10年,原本以稳定常态为基础设计构建的养老服务体系在疫情期间面临诸多挑战,后疫情时代如何完善养老机构服务体系,调研组有三方面建议。

加强养老机构应急体系建设。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制定老年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指南,加强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制度和能力建设。”这就要求养老机构加强应急体系软硬件建设,硬件包括场所、设施、通风系统升级改造等,软件主要是加强专业人员的招募和培养。

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面临疫情考验,更应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降本增效。政府出台相应的纾困政策,持续加强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机构负责人的战略管理能力、一线护理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扩充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加强智能照护技术的研发和使用。

关注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长期发展。调研发现,面对疫情压力,采取不同运营方式的养老机构,抗压能力也呈现异质性,可加强对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的深入研究。针对疫情期间的看病难题,要研究如何做实医养结合模式,实现养老与医疗服务体系有效衔接。同时,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