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下午,第五届家庭发展研讨会分论坛二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行,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妇女发展”。本次座谈会由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心理学系副主任高隽主持。随后,主旨发言嘉宾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妇女发展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探讨。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本志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背景出发,聚焦人口家庭的视野,明确共赢共荣的目标。通过解读有关女性发展的政策,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聚焦女性赋权赋能赋智,推动家庭发展与社会进步;二是关注女性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三是关注女性扶智赋能,开展多元化支持活动。当然,立足现实,赵本志也明确指出当前女性发展面临的各类挑战和机遇。对此,社会各界首先应当共同面对和解决女性在社会、职场和家庭中的不平等问题,其次需要把握国家战略的导向性,进而实现从行动到影响的质变,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最后,赵本志围绕《2023全球女性赋权与发展报告》展开了有关女性发展的思考。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叶文振从个人的生活事例出发,以“倡导家庭文明新风尚,推动婚姻高质量发展”为题展开了风趣幽默的主旨演讲。叶文振首先阐释了中华民族优秀婚姻传统文化的五大核心要义:推崇婚姻、讲究适婚、强调善婚、珍惜婚姻和重视婚生,接着回溯了我国婚姻生活的主要变迁脉络,并从人口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分析了我国婚姻现状的成因,最后强调了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四大婚姻意义,包括爱国爱家与婚姻幸福、相亲相爱与婚姻幸福、向上向善与婚姻幸福、共建共享与婚姻价值。
上海社科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包蕾萍从新时期性别统计制度的创新发展出发,探讨了性别平等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机遇。包蕾萍提出性别统计是落实男女平等国策、消除性别歧视和实现性别公正的重要基础。在回顾和梳理性别统计的历史沿革和政策实践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妇女观立场和视角的梳理和研究。她认为性别统计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压缩式发展,体系趋于完善、合理,指标趋向科学、精准,机制更加灵活、有效,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的“政府治理责任”,但性别统计也面临领域特殊化的困境,无论是指标设置、数据采集还是运作机制都存在一定的瓶颈。研究结合性别统计理论的前沿发展,对标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一网统管”建设要求,探讨新时期通过“科技驱动”与“制度驱动”进一步完善性别统计制度的试点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沈洋从关系性视角出发,以家庭投资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论、半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考察了夫妻职业轨迹分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在对家庭的投入方面,女性对家庭关系本身投入更多,男性更可能把时间精力投入于可转移收入,男性在做职业选择时更少会考虑该选择会给伴侣带来何种损失;而女性想要积累更多可转移收入时,通常需要与伴侣协商。但是,性别化的职业轨迹不一定是协商的结果,也可能是在特定性别图式下,女性进行的自我治理,即职业发展轨迹分化体现了家庭权力关系的不平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莱以引荐她和沈洋老师新近出版的新书《新生育时代》为切入点,探讨生育政策变迁和生育群体代际更替的“新生育时代”下,女性“生育-就业”平衡的需求和政策方向,提出了对多孩时代实现“生育—就业”平衡的四点对策思考:完善就业相关政策,营造包容性的女性就业环境;加强公共服务政策,解除女性后顾之忧;重视性别红利,支持发展女性领导力的政策探索;引导社会性别观念,加强性别平等治理。
利洁时大中华区集团事务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陈骏分享的主题为“守护她健康,促进家发展”。她阐述了利洁时集团的发展定位:集团深耕中国长期发展,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高度一致,同时携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关爱女性健康,关注家庭发展,强调释放女性潜力与管理阶层性别平衡。利洁时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创新助力建设更清洁更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中国。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原院长教授赵媛进行了总结点评。妇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婚姻家庭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本次会议充分进行了多视角、多中心的探讨。她提出了几点有助于理解婚姻家庭研究对妇女发展影响的思考:一是在现代社会中,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妇女的发展。过去以男性为主导的家庭结构逐渐被强调性别平等的新型家庭模式所取代。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更为妇女的自我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二是家庭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女性的成长与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家庭内部视角探讨女性职业轨迹分化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家庭自我治理的更好实践。从社会视角来看,社会支持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性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朋友的帮助以及社会服务的参与等。三是婚姻家庭研究创新对于适应社会变迁具有必要性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形态不断变化,相关创新研究和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与影响以及适应多样化需求。
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作为一名创业者,分享了自己在企业中施行的多层面的女性友好、生育友好、家庭友好的制度和措施,呼吁更多企业建立内部的“女性友好”“妈妈友好”制度,在社会层面形成影响力,进而改善女性整体就业环境。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MAA项目主任陈倩提到隔代照料也极大地保障了中青年女性的职业发展,相关研究表明隔代照料对提升女性劳动参与率、女性职场发展和生育决策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陈倩倡导进一步优化社会支持体系,如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并提倡社会应更多地关注这些祖辈照料者的身心健康,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以支持女性在家庭、事业、照护等多重角色间找到平衡点,共同推动中国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全面发展。
最后,高隽对本次会议参会嘉宾表示感谢,未来也将继续积极致力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妇女发展。
(通讯员:杨霞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