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下午,中国人口学会2024年年会“老龄社会高质量发展与老龄文明建设”分论坛在河北省雄安会展中心顺利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承办,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举行。上半场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胡湛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孙鹃娟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李强教授点评。下半场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副编审陈艳华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唐丹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胡湛教授点评。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老年协会、河海大学、扬州大学、成都锦城学院、西安财经大学、湖南女子学院、南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4位师生在本论坛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论坛上半场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胡湛教授主持,共有7位老师分享最新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分享的研究题目为《“折中”的尊严:医院安宁疗护实践中的妥协和调和》。分享围绕“安宁疗护实践中临终者 的何去何从”这一核心主题展开,通过对医院安宁疗护实践的田野观察和相关访谈,从“身心社灵”的整全角度剖析了临终尊严及其运行机制。
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分享的题目为《孝道的购买:社会变迁中的养老服服务市场化与孝道转型》。研究探讨社会变迁背景下养老服务市场化何以产生,具有哪些优劣势,勾勒出养老服务市场化中金钱与孝道之间的融合与张力,进而分析养老服务市场化与孝道转型之间的关联与互构。
中国老年协会事业发展部李志宏主任分享的题目为《把握好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底层逻辑》。分享从养老服务的基本涵义和定位出发,总结了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八大特征,进一步阐释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底层逻辑。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锴讲师教授围绕《以文明看待老龄: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进行分享。分享以人口老龄化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引入,强调老龄文明的要义是以文明看待老龄化,并说明老龄文明战略具有三个基本结构,分别是老龄人的文明战略、老龄人的文明战略以及老龄文明形态战略。
扬州大学高质量养老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梁贤艳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城市老年人的精神养老图景及其实现机制研究》。研究针对Y市74名老年人开展定性调查,分析显示,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面临与人、与事、与生活失去联结的三大挑战,为此政府有必要根据老年人的“动机-能力”强弱进行分类治理。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申琦教授分享的题目为《家国间的张与驰:刍议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老龄社会数字包容》。分享从老龄社会治理中“数字包容”的内涵切入,从国家和家庭的层面阐述数字包容的实现路径及面临的困境,并说明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是构建数字包容的社会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袁喆博士生分享的题目为《面向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老年生活质量的认识与理解》。研究从理解“美好生活”的逻辑与特征出发,深入分析“老年美好生活”的内涵与变化,强调需要对“老年生活质量”进行重新思考与再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孙鹃娟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李强教授分别对7位发言人的研究进行了精彩点评。孙鹃娟教授认为,前四位发言人的研究内容主题多元丰富,紧扣老龄文明这一议题。其中,陆杰华教授的研究以两家医院案例作为切入点,对医生、护士、家庭等主体进行深入田野观察,构建了安宁疗护的理论框架,深化了我们对安宁疗护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补充了安宁疗护的理论研究;陈友华教授的研究视角独特,将家庭养老、孝道文化与养老服务市场联结一起,极具现实意义,新型“孝道”让我们对孝道文化、养老服务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代际平等性”与“权责对等”;李志宏主任从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如何构建的底层逻辑来开展论述,对大、中、小的养老服务进行划分,“分与合”养老服务体系底层逻辑与公共资源配置五字要诀对学者和政府颇有启发与价值;王锴老师汇报内容与分论坛主题契合,从人类文明角度来看待“老龄化”,而非单纯将老龄化局限为社会问题,提出老龄文明战略的三个基本结构:老龄人的文明战略、对待老龄人的文明战略、老龄文明形态战略。
李强教授认为,后三位发言人则围绕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论述,丰富了老龄文明的内涵。其中,梁贤艳教授主要关注城市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问题,提出了从精神赡养到精神慰藉再到精神养老的台阶式进步,从老年人和政府两个维度提出自治、共治和他治的三种机制;申琦教授从新质生产力角度来讨论老年群体的数字包容问题,从家与国的张弛来讨论调研过程中老年数字包容所面临问题,包括智慧康养问题和家庭数字包容观,强调解决路径在于形成与构建社会共识,拔高了现有理论并充实了现有实践;袁喆同学从对老年美好生活与老年生活质量的关系做了定性层面、理论层面的探讨,将美好生活、老年美好生活与老年生活生活质量的内涵与外延阐述清晰,以便于全面且宏观的理解。
论坛下半场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陈艳华副编审主持,有7位师生分享研究成果。
成都锦城学院豆欢欢老师分享的题目为《何以可能?互动仪式链视角下老龄视频博主数字社会融入研究》。研究借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通过个案研究,探讨老龄视频博主数字社会融入中与青年粉丝的互动机制,为老龄群体的数字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创新思考路径。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韦艳教授分享的题目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智慧养老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研究重点呈现“农村智慧养老发展现状”专项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从村级、家庭和个体三个层次解释智慧养老资源的拥有现状及数字乡村建设对其的赋能效应。
湖南女子学院老年学系周山东教授分享的题目为《“老龄”,如何与“文明”在一起?》。分享围绕“老龄”与“文明”的连接与互构展开,从哲学思辨到历史分析再到政策解读,说明“老龄”与“文明”具有内在的联系,但是“老龄”并不必然走向“文明”。“老龄文明”是迈向、追求、人为的结果。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朱荟教授分享的题目为《老龄文明的现代化意涵与中国自主性》。研究从老龄文明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入手,进一步厘清现代化进程中老龄文明的两重概念内涵,结合推进老龄文明的世界性困境分析,强调中国老龄文明塑造现代化的未来图景。
河海大学人口研究所王欢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和为贵”:家庭代际关系对中国老年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研究呈现了两个实证结果,说明“团结和谐”是我国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基本特征,团结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保护性。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彭迎春副主任分享的题目为《生命伦理视域下失能老人居家照护的生命质量改善路径探析》。研究基于生命医学伦理的四原则——尊重、不伤害、有利和公正——的价值内涵与理论启示,探寻失能老人居家照护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改善路径。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尹思薇博士生分享的题目为《禁忌与突破:刍议老龄社会的死亡教育实践》。研究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风险与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出发,针对上海市“死亡咖啡馆”开展田野研究,建议在学校、医院、社区等机构的相关设置上增加死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内容。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胡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唐丹教授分别对7位发言人的研究进行了精彩点评。胡湛教授认为,前四位发言人的分享汇报主题深刻,意义深远。其中,豆欢欢老师的研究绘制了老龄视频博主融入数字社会的互动仪式链模型图,拓展了我们对老年人数字融入的理解和想象,建议下一步可以针对“谁融入谁?”“数字社会中的人与数字的关系”展开思考;韦艳教授延续对智慧养老的关注,持续深耕农村养老治理研究,对“农村智慧养老发展现状”开展了专项调查,数据扎实,分析严谨,对相关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周山东教授从形而上的哲学高度深入阐释“老龄”和“文明”的关系,描述了老龄文明的发展进程,初步构建了创建中国特色老龄文明的路径,有益于我们深入理解新时代老龄文明的内涵与构建;朱荟教授从现代化进程中老龄文明的基本内涵与历史定位破题,高度思辨,提炼总结,建议下一步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意义”展开更深层次探讨。
唐丹教授认为,后三位发言人的选题兼具创新性和启发性,围绕论坛核心议题作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其中,王欢副教授从家庭代际团结模型出发,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分析老年人的家庭代际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凸显家庭对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意义。彭迎春教授从医学人文角度分享研究,强调基于生命质量的改善,对于失能老人的居家照护需要做到尊重、有利、不伤害和公正,丰富了我们对于新时代下的生命观与发展理念的理解;尹思薇同学关于死亡咖啡馆的案例分享,展示了死亡教育在老龄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建议下一步扩展观察场域,呈现更全面的死亡教育实践总结和分析。
作者:袁喆、尹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