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当今时代鲜明的全球趋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地区将增至158个,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21亿人,各个国家或早或晚都会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自2000年我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例日益攀升。根据人口预测数据,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87亿人,届时占中国总人口的34.9%。老龄化加速既是挑战,也孕育着丰富的发展机遇。2024年1月颁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银发经济的战略意义,标志着银发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作为顺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动能,银发经济聚焦更高层次的“适老”“享老”,将为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为45.35万亿,占GDP比重为22.67%;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为98.22万亿,占GDP比重为24.55%,其中健康服务被视为最具潜力的方向。依托自身的独特优势,杭州有潜力打造全球领先的银发经济产业高地,通过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化、优化精神文化服务、开发高端健康管理项目,在银发经济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新时代老龄社会治理赋能。
一、杭州发展银发经济的独特优势
地理区位优势突出
作为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市户籍老年人口在2025年将达到235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预计达到27.10%,设施和服务供给处于增量阶段。杭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区域,毗邻上海等经济中心城市,周边大城市密集,所处地理位置能够承接来自长三角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需求,为杭州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基础和比较优势。
高新制造业快速发展
杭州紧抓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培育出物联网、5G通信、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制造业增长点,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制造业基础。在未来,居家养老将继续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未来90%以上的老年人仍将选择居家养老。这一模式已催生围绕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产业需求。杭州在数字技术领域和智能制造方面的突出优势,将为适老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
生态环境优渥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生态资源丰富,适合老年人旅居和康养。杭州坐拥西湖,群山环抱,钱塘江穿城而过,境内还有千岛湖、湘湖等众多生态资源。此外,杭州森林面积165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35%。杭州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空气质量不断改善,PM2.5浓度持续下降;通过综合治水和绿化提升,河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增绿地面积持续扩大,城市环境更加适合老年人养老。
文化底蕴深厚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坐拥三项世界文化遗产,融合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杭州各区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有钱塘江文化、良渚文化、新安文化、吴越文化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杭州城市文化充分融合传统人文特色和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呈现“历史经典与创新未来交汇”的魅力,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支撑力和吸引力。
基于上述优势,杭州可以以“银发健康功能维护”为核心,打造世界级银发经济产业高地。相比上海等城市在医疗领域的优势,杭州适宜发展更适合城市特征的慢病管理、健康调理、健康维护、慢病干预服务等非医疗服务,吸引老年群体长期或周期性地定居杭州。
二、养老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更新养老政策制定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强调以积极、主动的视角看待老龄化问题,将老年视为人生的重要阶段而非衰退的标志,激励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然而,目前许多养老政策和实践对老龄化的认识仍停留在“危机”和“负担”的层面,距离建设全面融入积极老龄观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尽管我国养老服务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理念层面仍需深化改革。只有真正把“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在政策和实践中消除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才能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有尊严、更具幸福感的晚年生活。
完善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顶层设计
合理协调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关系是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养老显著区别于卫生、教育等,其产业占比高于事业占比,需明晰政府、市场与家庭的责任边界。在我国,家庭始终是养老的第一责任单位。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政府可为重点人群养老提供适当支持,如无子女老人。同时,注意吸取一些国家陷入高福利陷阱的教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福利增长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
优化养老资源分配与整合
当前基层养老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问题突出,养老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基层养老服务体系条块分割,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街道和社区两级基层条块分割,街道和社区需对接多个上级部门,而各上级部门之间协作不足,在压力传导下容易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例如,社区需要面对多个部门分别建设特色活动场所的需求,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调配机制,优化养老资源的分配与整合,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养老服务共同体。同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养老资源整合和优化的中长期规划,形成覆盖全面、服务连续的养老服务网络。
强化科技创新技术支撑
技术创新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依托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可为养老资源的精准分配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杭州在智慧养老领域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智慧化平台建设和智能化产品研发已为更优质、更契合老年人需求的适老产品和服务赋能。在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可通过深化数字技术与养老服务的融合,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让多赛道涌现,对养老产品和技术的要求也在提升。而现有养老人才队伍的结构、规模、专业技术与社会需求对接程度较低,无法支撑和引领银发经济的深化发展。随着出生人口总量的持续下降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部分教育机构未来会趋向转型或关闭,这为养老领域吸引更多教育资源和人才提供了可能性。同时,通过政策激励、完善养老人才晋升渠道和评价体系、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尊崇感和社会认同度等方式,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养老产业。
扩大老年社会参与
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和教育水平提升,重新认识和定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成为必然。社会参与作为践行积极老龄观的核心要义,不仅能够降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和精神健康弱化风险,提升老年期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还能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当前,领导干部退休后在社会组织中的兼职政策有严格限制,需要重新审视及合理调整限制和妨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大力发展多样化老年社会组织,搭建更多的老年人参与的平台,鼓励老年人组织化参与社会活动,扩宽老年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培育老年人的积极养老观
对于老年人而言,心理健康和社会性良好的重要性远超身体健康。以目标和规划赋予老年生活意义,保持工作、学习和活动则是最好的养老方式。培育老年人的积极养老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树立主动健康观,自觉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关系。树立独立自强观,构建老年人的独立性与自爱意识。现有老年人养老理念需要从单一的“照顾模式”向“参与与充实”转变,树立积极参与观,激发低龄老年人的活力与创造力。重视老年期的二次成长,二次成长不再关注外在的学历或技能,而是聚焦精神层面的自我完善与内在提升。树立临终关怀的新理念,其核心并非昂贵的医疗设备,而是亲友的情感支持与陪伴,社会志愿者和家属的共同参与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的临终体验。
本文发表在杭州市委机关刊物《杭州》,根据作者在杭州市委举办的《杭州论坛》专题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