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举办“问题与对策:老龄金融创新研讨会”
来源: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更新时间:2023-06-05阅读次数:

2023年6月4日下午,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举办的“问题与对策:老龄金融创新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围绕老龄金融领域中的现存问题和可行对策积极探讨,推动产学研深度交流融合,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言献策。研讨会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教授主持,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致欢迎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作点评发言。

1.jpg

吴玉韶教授在致辞时表示,金融应对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老龄金融实践上,无论银行、保险、证券业,都做了积极的路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老龄金融实践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理论、政策、实践上都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应对中国老龄化,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但更多要立足中国国情,走中国道路,探索中国方案,复旦老龄研究院的总目标是探索应对老龄化的中国方案,希望大家围绕中国式养老的金融应对方案以及目前痛点、难点、未来展望等进行研讨,奉献智慧与良策。


2.jpg


中国银行养老金融部副总经理王磊回顾了近十年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认为“十四五”期间养老产业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并阐述了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由于产业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特点、银行自身原因、场景建设情况等原因,商业银行集团已有的投融资体系服务养老产业仍不充分。王磊提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应三方合力,坚持问题导向,心系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制度设计、制定标准、整合资源、数字化转型以及金融科技和金融工具多元创新等方面推进建设全产业服务。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市场规范化发展;企业要推动行业升级,促进主体产业化运营;银行要注入金融活水,推动金融普惠化发展。


3.jpg


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助理金蕾,从老龄群体财富管理需求差异性的角度,探讨老龄需求导向下的金融创新。她提出,基于银行业实践观察,当前老龄金融存在客户需求与金融工具不满足、不充分、不匹配的痛点。一是产品同质化不满足银发细分人群财富管理差异化需求;二是面对银发人群财富管理意愿提高,金融机构数字化、适老化准备尚不充分;三是银发人群品质养老预期与现有偏保守的养老投资方式不匹配。对此,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构建银发人群全生命周期养老规划方法论,优化适配性养老资产配置方案;二是围绕“安全性、流动性、持续性”需求创新“金融+医养、金融+传承”等老龄金融产品供给,关注特殊银发人群金融+非金融需求;三是强化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同时升级网点适老化服务,打造场景化养老金融服务生态。


4.jpg


兴业银行零售平台部副总经理程昊,从财富管理供给侧的角度,提出商业银行服务中老年客群财富管理的几点思考。首先,他肯定了人口老龄化为财富管理业务开辟了新蓝海。然后,他指出商业银行的账户服务、产品服务与投资者教育、渠道服务、销售服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决定了商业银行仍然是中老年客群财务管理的主渠道。最后,他提出养老金融要重点关注和解决适应养老客群个性化特点的财富管理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可以从五个方面拓展中老年客群财富管理业务,分别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借助个人养老金制度培育客户、发展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


5.jpg


苏州银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李伟从地方性中小银行的特有优势出发,主要讨论了如何协同赋能养老服务新生态。他首先指出当下养老金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随后,从中小银行协同优势、金融机构协同赋能、以及银企合作协同共进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协同赋能思路。地方中小银行扎根当地、深融区域经济,具有区域禀赋优势,应参与丰富第三支柱;养老生态全链条产品和服务需要和银行、保险、基金和信托企业一起协同发力,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同时,银企合作可以从信贷支持提升、异业联盟发挥资源优势、科技赋能智慧养老和推进产业生态四个方面进行。


6.jpg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魏琳围绕着“当前机构养老发展现状及金融与政策助力其发展的几点思考”进行主题发言。他认为,中国未来少子化、空巢化、长寿化将成为常态,未来机构养老的市场占比远不止3%。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市场化、多样化发展,政府在税费减免、专项补贴、土地价格优惠和信贷创新方面提供了相关支持。然而,目前机构养老仍存在着投资重、租金高、融资难,人力负担重、运营成本高,未富先老支付力弱、养老机构入住慢等难题,因此他建议:第一,希望相关政策出台引导养老产业进一步细分市场,积极发展普惠养老与中等品质养老;第二,给予一定的税费政策支持;第三,扩大政策性银行对养老产业的贷款规模并降低贷款利率;第四,明确机构养老用地的类别,降低成本;第五,鼓励社会资本采用股权投资、联营合营等方式进入养老产业。


7.jpg


长江养老副总经理杨奇华分享的主题为“养老保障三支柱协同,合力保障银发季品质”。他指出,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发季降临使得老龄金融渐成焦点,我国养老三支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包括:第一支柱虽然已经实现了广覆盖,但是面临着收支平衡的压力;第二支柱职业年金参与人数与缴纳情况远高于企业年金,企业年金覆盖率低、发展面临瓶颈;三支柱发展不均衡,第三支柱亟须发展。因此,需要明确第一支柱功能定位,扩大第二支柱企业覆盖,大力推动第三支柱发展,实现三支柱的有效协同。就以上问题,他建议:在提升缴费充足率的同时降低第一支柱缴费比例,为企业年金扩面提供腾挪空间;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标准,提高个人养老金参与意愿;金融机构需要跳出各自行业局限,更设身处地为客户考虑,从个人整体养老规划角度为中老年人的金融资产进行有效统筹运作。


8.jpg


泰康养老战略企划部副总经理刘方涛,围绕“保险业助力养老金融发展实施路径探寻”主题进行发言。他首先用一系列预测数据带领大家进行宏观经济展望和人口结构研判。在此基础上,他向现场嘉宾展示了2025-2035年基于需求角度的个人养老金潜在规模测算、2025-2050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缺口测算以及2020-2050年我国长期护理需求估摸测算,由此引出关于筹资路径研究的思考。最后,通过比较美、英、日、德四国在养老三支柱上的经验,刘方涛对我国保险助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推动即期年金保险的创新发展、鼓励探索更具投资属性的新型保险产品、负债端和资产端联动提前防范长期利差损风险以及同步推动广义第三支柱的发展。


9.jpg


兴证全球基金FOF投资与金融工程部基金经理刘潇,围绕着“国内养老金管理与FOF业务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提到,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当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三支柱模式,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制度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三支柱模式,由政府、雇主、个人共同负担养老压力。然而,目前我国的三支柱养老金制度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支柱的替代率水平较低,基本养老保险账户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第二支柱覆盖率较低,并且未来提升难度较大。在上述背景下,他提出FOF形式的养老金融产品作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可投产品之一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FOF形式能够在不降低预期收益的情况下,显著降低组合波动,提高客户实际收益。就目前我国的养老目标FOF发展现状来看,养老FOF普通份额不享受税收优惠和较长时间的持有期使得新发养老FOF难度有所增加。因此,他建议,在未来首先要建构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互联互通”通道,增加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转移机制,实现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额度的合并;同时,通过特殊机制提高投资者的“便利性”,允许参与人特殊情况下提前领取从而满足流动性需求,增加“默认缴费制度”,减免一定购买外部基金费率。


10.jpg

      参会的其他嘉宾也参与了讨论,大家探讨了为老服务的创新理念、第三支柱的实践经验、挑战和未来对策,创新和安全如何寻找平衡点并整合金融资源,银保合作如何更加深入以建设更健全的养老金融体系,以及人口与社会政策的未来走向等。


11.jpg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进行了点评发言。养老金融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涵盖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个维度。本次大会发言也为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推进思路。从养老服务金融的角度来看,需要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下考虑针对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金融。据相关研究显示,老年人群体逐渐呈现出资产占有高、风险性投资占比高的特征,未来保险业将会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从养老金金融来看,目前普遍对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态度较为悲观,但未来的走势将取决于我们在账户制制度设计和投资收益率两个维度的整体把握。从养老产业金融来看,未来机构养老的需求将会十分显著。封进教授从提高入住率、控制人工成本、解决房租压力、关注土地政策、打造产业链、重视医养结合几个要点发表了对养老机构发展的看法。


12.jpg

最后,胡湛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参会嘉宾和媒体朋友表示感谢,并从什么是“老”、中国老年人的“族群性”、怎么理解“低欲望社会”和“人才红利”等方面为此次会议和未来合作进行了展望。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持续关注老龄金融问题,下设银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未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在老龄金融领域将重点做好政策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研究以及养老产业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期待与相关产业加强合作,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